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2 11:52:23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学设计2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此处隐藏26800个字……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绿 囚 国

《囚绿记》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 ) 镶嵌( ) 婆娑( ) 蕈( )菌 茎( )

葱茏( ) 迁徙( ) 学徒( ) 猗( )郁 瞥( )见

急不暇( )择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1)作者对于“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绿”仅仅是“绿”么?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