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并识记下列词语:矜持、赫然、折腾、迫不及待、从头到尾。
2、品读课文,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
3、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体会老师的鼓励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作文上的红双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什么是红双圈?作文上的红双圈有什么作用?)
【板书:“红双圈”?作用?】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文本,希望这节课下课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3、作者简介:黄蓓佳,1955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省作协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专业作家。1984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这瞬间如此辉煌》《目光一样透明》《玫瑰房间》《夜夜狂欢》《午夜鸡尾酒》《何处归程》《世纪恋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xx年12月加入民进。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二)自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矜持赫然折腾偶然必然刊物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3.过渡:是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提问,作文中的红双圈是如此普通,我们平日书写作文经常能看到,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跟随作者看看这红双圈到底奇特在何处。
【板书:不平凡】
(三)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然后又发表在(),接着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区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2、谁来说一说,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处?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预设: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县城,走出了江苏省,传到了大城市上海)
3、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其中有——(预设:老师的认可、县文化馆同志的欣赏、县办刊物编辑的欣赏、扬州区刊物编辑的认同、上海正式刊物编辑的)
4、是的,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语段: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父亲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什么?(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父亲想告诉我:多写作文,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什么打引号?
(折腾指的是写作文,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下乡插队: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4)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力吗?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和欣赏。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不会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或许也不会发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创作上获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是否可以改一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个效果好一些?为什么?(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坚定)
(6)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这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是作者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
(7)课文中哪个句子也说明了这篇作文对作者意义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追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这篇作文意义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记得很明确,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这个词)过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作者将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赏析“作文的第一次发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此处隐藏21157个字……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 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五、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鲁迅像: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做简单汇报。
2、 对,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小时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就是——(齐读课题)。
3、 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认识他这位儿时的伙伴。
二、 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 精读理解
过渡:读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是什么身份?闰土呢?这一年,轮到我家大祭司的值年,家中要摆放很多的祭器和贡品,需要有人看管,仆人就让儿子闰土来了我和闰土就这样认识了。
1、 第一次见面,闰土是什么样的?
(1) 自读4自然段,画出描写写闰土样子的句子。
(2) 指生答,屏显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3) 指导读。
(4) 从描写中,能看出“我”对闰土是什么感情?联系上下文看一看。
2、 过渡:这样一个仆人的孩子,生活在海边的、农村的孩子,来到“我”这个富家少爷身边,会给带来什么新鲜事?
(1) 出示要求:自渎6——15自然段,,想一想:闰土讲了几件事?在旁边写上小标题,把自己感兴趣的多读几遍,写出旁注。
(2)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闰土讲了几件事?随生答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看跳鱼儿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师生共同梳理:
① 捕鸟:从他捕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从哪儿体会到的?
现在你是闰土,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在雪天捕鸟?你为什么用一根短的而不用长的棒来支竹匾?看来捕鸟的学问真不少。还体会到了什么?你也像闰土一样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指导读:能像闰土一样有声有色的描述捕鸟吗?
② 刺猹:闰土怎么讲他刺猹的?
老师把这段文字找出来了,谁来和老师分角色读一读?同学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情景?(渲染)大 海边,夜深人静,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月亮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你听,拉拉响了,猹在咬瓜了。什么感觉?可是闰土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勇敢机灵)从哪体会到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再找生分角色读。
③还有什么事你感兴趣?
④过渡:在这许多新鲜事中,有件事给作者留下了的印象最深刻,以至于三十年过去了,仍然在他的脑海中保留着一幅画面,一直都忘不掉,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出示刺猹画面,激情背诵第1自然段。为什么这幅画面让作者这么难忘呢?引导生观察画面,体会画面的美感和闰土的勇敢机智。
出示图文,指导读好1段,配乐读。
3、 过渡:令“我”难忘的何止是他说出的(指板书)这四件事呀,还有许多许多,这就叫——(无穷无尽)。
(1) 生活在海边的闰土还会有什么事讲给我听?(生举例)
(2) 闰土知道这么多的新鲜事,“我”听了后什么感受?
读16自然段。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读出你的感受。
(3) 你的“啊”字包含着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想一想,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引导:“我”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出示文字对比:闰土在雪地捕鸟时,我_____;
闰土在瓜地刺猹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海边拾贝壳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看跳鱼时, 我_________;
闰土_________时,我_________……
学生小结:闰土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自由自在,而“我”生活在高墙耸立的深宅大院中,就像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4) 再来读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对禁锢生活的不满、讨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读出你的感受。
(5) 闰土啊闰土,是你让我这个生活封闭的人知道世界竟如此奇妙,如此精彩,让我知道大自然是如此有趣、如此丰富。齐读16自然段。
4、 过渡:闰土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去问,让我了解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走了,分别的时刻到了。我和闰土什么心情?自读最后一段,体会到了什么?
5、 是啊,两个小伙伴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儿童时代最纯真的深厚的友情,分别的时候真是难舍难分啊!文章学到这里,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
四、 拓展
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可爱、勇敢机灵的闰土,三十年后,当作者再见到他时,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文字,读。他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全文《故乡》。
五、 作业
1、 推荐读《故乡》全文。
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