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1-02 10:39:3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 超声波 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 愤 悱 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 穿透 ' 夜空, 听 ' 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让我们读读第 7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声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 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二教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节,知道藏族同胞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观察课文最后的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

二、学习第8、9两节:

1、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军民一家亲)

2、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8、9两个自然段)

3、指名读最后一节。

理解“菩萨”对藏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

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4、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夸奖官兵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呢?”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三、学习第2到7节。

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慈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官兵的菩萨心肠呢?

引到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相机进行教学:

本来是来这里做什么的?(休整)他们休整了吗?他们在这里做什么了?

1、找藏胞:

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

A、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B、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 ……此处隐藏2628个字……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地放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尴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