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2 21:08:33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P27: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此处隐藏25656个字……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用建议:

(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

(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

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

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

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预设区别:①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

②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

指生代表板演,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

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

预设举例:(25+35)×4=25×4+35×4

(60+50)×2=60×2+50×2

(65+55)×42=65×42+55×42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回答:

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

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

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指生板演(a+b)c=ac+bc。

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火眼金睛辨对错。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