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教学反思1一、《赵州桥》这篇课文现在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是在老教材中也是一篇重点课文,所以,课堂上我特别对课文的分析,而放松了学生课文朗读的训练,结果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朗读句子时是疙疙瘩瘩,完全是在朗读词语和字了,缺少课文语句的连贯朗读的美感,反复提醒也是效果甚微。没有办法自己领读课文,效果是有了,可是课堂上所花的时间就变得长了学多,以至后来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变得有些走过场了。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课文中重点围绕着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来写。作者为了突出桥的坚固雄伟,重点又从桥的设计入手来描写,可是在课文中学生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中的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又是找不到点了回答,我只有凭借自己那点蹩脚的绘画功夫,在黑板上画下了赵州桥的平面图形,让学生从图上和古代的一些桥相比较,总算是知道了这种设计只的是,“赵州桥不但自身设计的时候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还特别之处是大桥洞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通过比较寻找,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这种设计指的是那种设计,进一步解决了为什么是“创举”这个问题。
应该说,这篇课文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可是课堂上所花的时间却远远超过我自己课堂上的预设时间,归根结底,一是自己没有课前抽查好学生的朗读,课堂上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朗读;二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导致二课时可以结束的课,现在要花三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也提醒自己,在课前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2《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学开始,我用谈话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涨,这时我就出示了自学提示,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有的拿出了学习工具,有的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非常的活跃。经过检查,同学们通过自学已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一节课下来,我比来时少说了一半的话,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却很高,效果也出奇的好。课后,好些学生在随笔中写了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我思考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课堂中所传授的.不应仅仅是学文识字,而应该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年级教学反思3《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讲了赵州桥的三方面内容:雄伟、坚固、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学这篇课文,很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在教学设计上,导入环节从学生预习和所获资料入手。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语问题,细读课文时首先引读了第一段,引导学生明白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的时间及通过本段内容总结出的赵州桥的'特点。第二三段的特点让学生自由朗读总结出并小组讨论找出相关词语。第四段的处理采用感情朗读法,让学生明确这段是作者对这样一座雄伟、坚固、美观的桥发出的由衷赞美。这样做既体现了“课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的要求,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感情朗读指导时,采用出示重点句子,在学生品词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拓展延伸环节放映一组现代桥的图片和赵州桥做对比,对赵州桥有名的原因做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赵州桥》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总分段式出现,是进行写作指导的好范例,在教学时适当向学生渗透总起句,及总分式的写作方法,感觉做的很好。
三年级教学反思4《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我的教学设计紧扣课文主题,抓住课文重难点,高效的完成教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
1、抓住课题,直入中心。
一开课,当学生朗读课题后便问学生:“通过你们的预习,课题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感受最深的词多数是“珍贵”一词,说出的感受也大多来自于“指导员用生命换回的,所以非常珍贵!”生命换回的书固然难能可贵,可是文中无处不以“珍贵”为中心,围绕它来写的。
2、主题展开,多层次研读
围绕“珍贵”一词,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内自读课文,感悟发现“画一画”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孩子们拿起书认真的读起来,通过巡堂检查。学生能找到体现“珍贵”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够细致。不会抓住词语来体会和感受。
当然,我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孩子从大处知道没有书艰苦情况的学习;毛主席关怀下印书;指导员用生命换来书。学生们个个沾沾自喜,都觉得自己找到了这几处。此时,我向他们说要加大难度“请你从句子中找找哪些词语也能感受教科书的珍贵。”通过上一轮的.研读,孩子大致心中有数了。巡堂中我也发现有的孩子耍些小聪明,先找文中的好词。“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通过研读,孩子们进一步明白了孩子们渴望的心,指导员用身体护住的书感受书的珍贵。
一节课的教学过得如此之快,孩子们意犹未尽。虽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深深感动。
三年级教学反思5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起始年级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其次,根据三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我采用了很多直观的图片,提供所授单词的`具象思维支撑。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使用语言的情境教学法,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情景——《Buffet》,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词单及语言。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新知识。针对学生乐于进行同伴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并重视交际语言中话轮的完整性。
第三, 运用了视听法进行教学,强调听说先于读写。
第四,重视合作理念的培养,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参与合作 ……此处隐藏9163个字……是没问题,但是太过空洞了,和弦的设计太简单如果能设计得丰满一点再弹下来感觉会好很多。
3.奥尔夫乐器准备不足,沙锤两组,串铃一组,这是能用的奥尔夫乐器,原本配备少的情况下有必要再设置一款乐器。
4.活动,因为奥尔夫乐器配置得少,所以下面同学比较多,唱歌声音太大,稍微盖住了奥尔夫乐器的声音与老师长笛伴奏的声音,声音稍微收小一点或者再叫几位同学上来表演就能更好的丰富课堂。
在第二节课时,突然电路问题,电脑与投影都没电了,这时候真的非常考验临时应变能力了,我只好临时再加一个知识点讲授,同时因为没有了音频,如果一直用即兴伴奏让学生演唱难免会觉得沉闷,这样正好把后面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再参与一次,虽然出现了教学意外,但是起码没让我措手不及,还算能不动声色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其实大方面没什么问题,小问题却还是比较多,细节把握还是不足,因为细节的部分零碎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也只能通过长时间的慢慢消磨了。
三年级教学反思13《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1、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在精读感悟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在理解词语时我尽量用多各形式让学生自主感悟。如“扒开”“张望”等词语,我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而“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这些词我则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我又相机让学生理解“酸溜溜”“甜津津”,学生感受到了,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2、不断渗透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我在让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比如: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教学第三节时当学生感受到石榴的可爱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石榴娃娃写得如此可爱的?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作者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这时我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补充句子。让学生把小动物也当作人来写,活学活用,对学生的训练的实效性较高。再如:在教学第四节时,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石榴果实的特点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石榴果实的?学生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品尝到的.。在作业设计时我让学生仿照第四节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课文的2、3、4自然段都有重点内容,我因为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重点而导致第4自然段没能处理特别到位,并且还出现了超时的现象。在一篇课文重点较多的情况下,明明做不到面面俱到,何不加以筛选呢?与其因为时间的限制,在任何一个重点处都没能深入学习,只是一带而过,不如学会放弃一些,抓住重中之重,加以深入学习。
另外,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除了学生紧张之外,主要是由于我对本节情感投入不够。并且,我对学生朗读以及回答问题的评语还比较单一,这一点我决心在今后的每一节课中都有意识的训练自己,争取在每一节平常课中积淀语言,彰显语文魅力。
三年级教学反思14本课通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复习的目的`是为巩固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用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本课新知。
然后我创设情境:新年快到了,老师想把教室也布置一下,在黑板的四周挂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只要知道一条长和一条宽是多少就可以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顺理成章,我高兴地给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那可以怎样求花边长,让学生先自己试试,再同桌、前后桌交流,对比每个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吗?谁的方法更简便。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在一起探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思维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在汇报时,我注重学生自己“解说”一下算式的意思,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的是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先求出2条长边和2条短边,再把他们加起来;有的是认为因为长方形对应的长和宽分别相等,那么一条长和一条宽算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以2,即长方形周长=(长+宽)×2;有综合计算也有分步计算。学生对比列举的方法,认为利用乘法和公式比较简便。
当然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课堂时间把握不是太好不够准确,在后半节课时语速较快。所以在练习中学生很多还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后面想想,不管学生是否用公式只要能正确计算周长,应该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还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同时,数学的思维培养是我要加强的。
三年级教学反思15一、转变教学中的观念,变教为导
在过去,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以教学生为主、以导学生学习为主。它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主动学习知识。由过去的偏重结果变为现在的偏重学习方法。这时,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我首先设计了逛钟表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然后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观察简单的钟面上有什么,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秒针等,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时的学习是本课难点,教学时,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电影的场景,把数学学习植根于学生生活经验之中,充分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但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运用还不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有所设计,这也是我们今后学习、交流、教研的一个重点。
二、变作业为游戏
在过去,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双基”培养,上完新授课以后,紧接着就是一大堆的作业练习,在新课标中,“双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学生获得“双基”的途径却有重要的变化,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双基”,轻松愉快的环境这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认识钟表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作业编成的游戏,如:比一比、动手摆一摆、拨一拨钟面、画钟面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去巩固所学的"双基"。当然,转变观念不是否定,过去在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经验等,我们也要把它们融入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去,如: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照顾全体等。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数学要尽可能要把学习内容置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变书本数学为生活中的数学。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