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肖邦故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邦故园》教案1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洲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欧洲是艺术的欧洲,欧洲是绘画和古典音乐的欧洲,涌现出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欧洲文明给全人类带来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
二、作家介绍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怎样写?
(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3、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
4、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影响人,这里的环境指的已经不再是那间小屋,肖邦的故园有了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家乡的意思。
这些密切联系体现在什么地方?肖邦的故园和他的音乐有什么联系?
(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这里的景色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有时何等的持久、深沉。这也是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的色调。)
5、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
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这时故园有了第三层意思:祖国
7、阅读13-19节,这几节写了肖邦故居的现状,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肖邦之家欣赏音乐?
(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能从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能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伟大。肖邦的音乐已经超出了音乐的力量。肖邦是波兰人心中的骄傲。)
8、作者在写四季景色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请说出来?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9、为什么这花园与肖邦的音乐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语和呢喃表达对故园朴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爱。)
10、为什么说他的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对故园的眷恋就是爱国?什么是爱国?
(不只震惊的事才是爱国,爱国可以很具体:有公德意识,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爱心,如爱小孩,爱父母)
四、作业
仔细品读有关四季与音乐的描写
《肖邦故园》教案2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 轻俏 涨满 咆哮 万卉 汲 双颊 汀 氛围 迸发
马厩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瘠薄 缱绻 烙印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玲珑剔透 估量 狐裘 窒息
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 ) 翠锦 (bānlán) 晨(xī) 林()道 (liányī) (liao)望
飞流急(tuān) ( )耳欲聋 ()聋发聩 富丽堂() 张()失措 兵()马乱
养尊处() (è)运 (è)梦 不容()疑 雾()烟绕 无几
历尽()桑 孤苦 ()粉 玉琢 乔()打扮 遮() 浮想 心荡神()
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寥寥无几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曾几何时
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 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嘱咐 。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 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
五、感知课文,思考下 ……此处隐藏16010个字……
二、新课分析
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简陋、朴素,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所以四季如歌,琴声如诉,耳朵里空无一人,根本不要去听,肖邦是听不见的。弹奏或聆听都需要用心,每个音节都有它的寓意: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
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
像一场大雪迟迟不敢落下。
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
明确:文中第9段――11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的时候,曾有有这样一段描述: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送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
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
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
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国就是一切,永远怀着无限的依恋和眷念之情,可以参看课文第10段及第12段,他生命始终都是心怀故土,所以最后将自己的心葬在了这片土地上。肖邦走出了故园,却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乐不仅是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它对每个人的心诉说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举例:“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
这也就是杜甫的笔下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所以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欣赏玛祖卡曲)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怀念肖邦的形式也应该是用心去体会。
三、作业布置
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肖邦故园》的教案设计的分析
本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雅-伊瓦舍凯维奇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本文的设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心中涌动着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熏陶下涵咏如诗如画如歌的华美语句,与作者产生共鸣,与肖邦产生共鸣。
根据“祖国土”这一专题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本文的难点是:
①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②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
如何实现教学难点和重点呢?学生没有远离祖国,远离故土,怎样才能使他们理解故园情呢?而我们不是音乐教师,又怎么通过音乐鉴赏来实现文学鉴赏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情境,层层铺设,再步步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对课文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文的导入以《菊花台》为背景音乐,同时幻灯片上出现:“只听一支曲子。只为这只曲子保留耳朵。谁在这样的钢琴之夜徘徊?”的语句,这里是一个序曲。音乐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而通过周杰伦对肖邦的仰慕,让我们走进肖邦,看看他的'故居。这里说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肖邦音乐的不朽,他的魅力长存。
二.课文篇名是涉及“故园”,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有何关系呢?那便是课件的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四季的美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三.要理解肖邦音乐还需要知人论世,肖邦与波兰的关系。第二篇章便是故园情几许。结合本专题,一个人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这种情节都不会变的。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研习文本。从文本中学生能找到答案,同时我作了相应的补充,比如在他离别时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在他异乡漂泊是是怎样的,这些为的就是让不曾离开过家园的学生理解肖邦当时的心情,当时的痛苦,从而在他的音乐中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至此,学生已经能够慢慢理解音乐的伟大之处,那正是通过那一缕乡音来唤起波兰人民的斗争,也就理解了舒曼对他的评价了。在这个过程中就适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听听《玛祖卡曲》,理解其中的那缕乡音。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让学生共鸣,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肖邦,我想对你说……”,让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