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钟面数字与指针表示的意思,以及在钟面上看整点和半点。
2.了解时间与生活、学习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几台不同样式的时钟(如外形不同、指针数量不同、刻度表示方法不同等),玩具钟若干。
2.整点记录表(见操作材料包“下课1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看时间
1.讨论:时钟有什么用?这些中有哪些不一样?(如外形不一样、钟面有方有圆、指针数量不一样等。)
每个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如1—12个数字,时针,分针等。)
2.区分时针和分针,谈论他们不
3.同的功能。
二、学习认整点
1.讨论:现在是几点钟?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小结:钟面上一共有12格,每一个代表不同的时间;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数字就是几点钟。
三、拨时钟
1.教师与幼儿共同拨弄时针,分辨准确的时间。
2.幼儿两人一组,玩玩“我说时间你来拨”的游戏。
3.在已能辨认整点的基础上,适当出现“半点”,让幼儿尝试拨“X点半”,辨认“X点半”;从中面上分辨是超过了“X点”还是没有到“X点”。
活动延伸:
1.利用“整点记录表”,版主幼儿建立时间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如8:00来幼儿园、11:00午餐、4:00回家等。
2.在区角中投放相关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开展“看看拨拨”(看时间,拨钟点)、“连连看”(时间与相应的时间相联)等游戏。
活动反思:
《整点探秘》是我进入虹古路幼儿园一年后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汇报课,我也非常的重视,所以无论是前期的教具准备还是设计教案都格外仔细,也请老教师为我的活动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活动中也格外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和回应的策略,这也是将平时大教研活动的内容学以致用。整个活动完成的还是比较顺利、流畅的,但是问题也不少。
1、整个活动的致命缺陷是:平。活动太稳,老师教的稳,幼儿学的也很稳,没有什么大的挑战性,没有让幼儿“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活动中其实可以增加“半点”“一刻”“三刻”的内容,这样的话更贴合实际生活,更具有实用性,幼儿才是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主要源于我担心设计了过于困难或者复杂的内容,自己又无法驾驭,会使这次活动搞砸。其实活动过后回想一下,这次活动我没有真正的教给孩子将来能用到的实际的东西,反而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这与我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背道而驰的,我不能因为怕搞砸了自己的汇报课而刻意的降低活动的难度,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我应该吸取这个教训。
2、活动配套使用的FLASH是在网上下载的现成的,制作虽然精美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与我设计的活动并不是百分百契合的,这就会影响活动的进行,我这次的处理方法是配合FLASH更改了教案中的个别步骤,虽然这样做对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我知道这样是错误的做法,FLASH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该是配合活动的进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妨碍活动的进行,这就是主次颠倒了,我应该好好学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正确以后少依赖网上现有的资源,而更多的是自己制作课件,因为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探究了活动内容,让自己对活动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想法。
3、教具的制作上还不够精良。活动中幼儿使用的可操作钟面如果可以塑封一下,使纸质更硬质一点,然后钟面和指针用子母扣连接,这样可能从美观性和可操作性而言会更好一点。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讲述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2、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重点幼儿讲述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难点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5元零钱,一个钱包,一个篮子,十二筐分类摆放有标价的商品。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10以内钱币,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
这里有什么?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请你算算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
2、小组活动。
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小班老师又要请小朋友到商店买两样东西,买好的'东西请你算一算用了多少钱,再用一道算式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活动。
请幼儿讲述算式的含义。
展示幼儿记录时间活动作业单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成才幼儿园的刘莹莹。今天我执教的课题是大班数学活动主题四、教学活动三——《智力闯关》。
一、设计意图:
本着“活用教材”,我把9以内的加减与集合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套圈、摆圈、站圈等智力闯关,引导幼儿运用9以内的加减去总结发现集合的有关规律,解决闯关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自主地去发现、探索,去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圈里圈外的标记图,学习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计数。
2、会按数卡和标记图,运用9以内的加减,在圈里圈外正确地摆放物体数量,初步学习逆向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活动的乐趣。
其中,目标的1、2是活动的重点。在两圈相交处正确摆放物体的数量是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流程由认识标记图——套圈——摆圈——站圈四部分组成。
1、认识标记图:出示圈里圈外标记图,上面的图表示东西在圆圈里面,下面的图表示东西在圆圈外面。
2、套圈:套圈并用数字计数。引入两圈相交即交集的概念及标记方法。
3、摆圈:按照标记图的要求,自主动手操作。
4、站圈:5名幼儿一组,按照标记图的要求,小组合作,站到相应的圈里。活动延伸:
1、丰富操作材料层次性,放入区角,鼓励孩子继续探索。
2、正确书写数字9
四、活动特点:
设计活动时,我重点思考一个“活”字。
1、“活”在自主。
认识标记时,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套圈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计数,有的数一数,有的是算一算,摆圈时,按照标记图去摆雪花片,面对红圈摆8个,黄圈摆1个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操作和加减算式,发现规律:两圈雪花片的总数与实际数量的'差正是两圈相交处雪花片的数量。站圈,孩子们迁移摆圈的经验,协商合作,共同闯关。整个活动,孩子们自主地去发现、探索,去学习、建构数学知识。
2、“活”在运用。
9的加减在这里不是机械的重复“数字的形成、组成,而是用来解决问题。“谁不用数就知道圈外有几个雪花片?”启发孩子用9的减法快速解决问题,摆圈时,教师及时出示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从中去发现规律;站圈则运用规律,解决难点——两圈相交处站几人,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如此以来,使数学知识与问题发生联系,激发孩子动脑,使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让孩子们越学越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越学越聪明,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期待着孩子们在“活”起来的数学活动中,快乐而有意义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