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一、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了解豆子在瓶中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了却不能。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活动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二、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②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瓶子里的豆子如果装满了就没有声音了。(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小结:
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实验的趣味。
2、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3、能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实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水、玻璃杯2个、玻璃瓶2个、纸杯、钉子、钥匙、泡沫、石块、纸船、积木、乒乓球、铅笔、橡波泥。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
2、教师示范做实验,让幼儿观察。
(1)空玻璃瓶和装满水的玻璃瓶进行实验
(2)纸杯和钉子进行实验
小结沉浮的概念:在水上面的就是浮,在水下面的就是沉。
3、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并进行实验操作。
(1)教师用泡沫和钥匙做实验,让幼儿回答出哪个是沉的,哪个是浮的
(2)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能说出是沉的还是浮的
选用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可指导动手操作,要求轻轻放,放进去的物品不用拿出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动脑思索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教师可把橡皮泥捏成船状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