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 ……此处隐藏4792个字……的设计到上完这节课后,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对科学课的驾驭能力不够规范;课堂上语言表达不够精准,流畅。例如,用故事导入活动情境这一环节,我只注重了教师自身单一的讲述,没有让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进来,失去了应有的形象生动效果。而在揭示活动主题时,又是以呆板生硬的问答介绍式进行,完全忽略了幼儿以趣味为先导的要求。还有,自己在幼教领域时间还是短暂。课堂用语表达不够准确,规范,精炼。甚至出现词不达意的错误。因此,在游戏操作这一环节闹出不少失误。
所以,要认真充分地备好课,;虚心向各位前辈、经验丰富者多请教才是硬道理。最重要的是规范地垂炼课堂用语,力争流畅,高效。只有这样一节成功课,高效课就会诞生。
科学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球的弹跳高低与气的关系,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2、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乐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皮球或者汽球,充气筒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幼儿玩球、引起积极探索的兴趣。)
1、幼儿玩拍球游戏。
老师:小朋友们好,前几天啊老师看到一些小朋友在玩皮球,在玩的过程中呢他们就吵起来了,因为他们在比一比谁拍的气球更高,那今天老师要请我们班上的两个小朋友来拍皮球,大家看看谁拍的小皮球跳得高。
2、说说自己的小皮球。
老师:我们来说说谁的更高啊?你的小皮球能拍起来吗?为什么你的气球拍不起来?(幼儿思考并回答)老师: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有的气球拍不起来吧!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和老师一起给没气的皮球打气。(不要打得太足)。
幼儿拿皮球,老师给皮球打气,鼓励幼儿听一听充气的声音。
老师:刚刚我们往皮球里打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气呢?
2、幼儿再次拍球,验证自己想出的办法并再次发现问题。
老师:皮球拍起来了吗?(充好了气的就可以拍起来,而没有充好气的就不能拍起来)
老师:我们刚才用的方法正确吗?你们觉得皮球跳的高吗?(让幼儿先观看没有充多少的气的皮球体会一下跳的`高吗?而充的比较足的皮球跳的高,为什么呢?)
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办?
3、幼儿和老师再次给皮球充气,幼儿检查是否给皮球充足气。
老师:请你们检查一下皮球有没有充足气。
幼儿再次玩球,感受充足气的皮球能够弹跳的很高的现象。
三、活动结束。
老师:好啦,那请刚刚那两个小朋友再来拍拍小皮球吧,哇,他们拍的都很高了呢,原来啊,充满了气的皮球就能拍的更高,希望小朋友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不要争抢也不要生气,大家都要动脑筋要相互交换玩具好吗。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科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活动结束: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乐意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2.能大胆地进行设计和创造,体验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1.格子桌布,各种有规律排列的花布。
2.提供颜色,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水彩笔,16开纸,树叶,花瓣,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有规律排列的花布,引导幼儿发现其排列规律。
(1)格子桌布中颜色相间交错。
(2)花布的`图案排列,或横排,或竖排,或以圆为中心分布排列。
2.指导幼儿设计花布。
(1)教师示范讲解:将纸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折出8个格子。
(2)用黑色水笔画出折痕迹.
(3)挑选两种喜爱的颜色,先在第一排的4个格子里画上颜色记号,再在第二排的4个格子里画上与第一排相反的颜色记号,把纸张变成漂亮的花布.
(4)也可以用橡皮泥,树叶,花瓣等有规律地装饰格子布.
3.幼儿设计制作花布,教师指导,引导能力较强幼儿也可以在格子里交替画上两种图形并涂上颜色,把它变成有规律的花布。
4.将装饰好的花布在展示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欣赏并交流。
活动延伸:
在散步及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究周围建筑物,公园花卉的排列形式,并交流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