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写作 > 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10 16:30:11
教育调查报告10篇

教育调查报告10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调查报告1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能否为国家的需要培养合适的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而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培养又是确保优秀师资成长的源泉。在众多培养途径中,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教育实习是提高新教师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的重之重。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三年系统学习的一个全面检验和考察。通过教育实习,加强了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摆脱只会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向教师岗位;因此,教育实习的质量是未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能否

很好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教育实习现状

教育实习也是保障师范生就业的综合培训,然而随着近几年师范生就业压力的极度膨化,不少师范生却选择了退避三舍,放弃了这一训练的机会,而许多中小学也表示不愿意接收师范生来校实习。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参与程度与心理状态

调查显示,高校师范生实际参加教育实习的人数比例极低,特别是选择分散实习的师范生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参加任何形式上的教育实习。他们表示:

1、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以高度饱和,教师的数量需求已趋向于零,因此教师职业对于他们来书已成泡影;况且对教师职业本身就没太大兴趣,与

这一无缘的职业也只能是擦肩而过了。

2、目前的就业之于本科毕业生来本身已相当严峻,何况是师范专业。而如今的研究生比诸本科生可谓之趋势骤升,在考研之风日热的席卷之下,一大批本科毕业生开始筹备自己的考研大计,也就无暇顾及教育实习了。这样一方面可暂时缓解当前日趋升温的就业难的局面,一方面可获得知识层次和学历,从而有更高的就业平台。

(二)中小学不愿接收高校师范生来校实习

××学校校领导指出:对于高校师范生实习,其本身是要受到

法律保护和中小学支持的,即是说中小学有义务为高校提供教育实习的平台,而作为高校实习的大后方。但就最近几年来接收的师范专业实习生来看,教育实习给中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有较大突现,实习学生的教育实习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教学质量的

提升,这才是他们为师范生来校实习而深感头疼的理由。

1、实习生的师范技能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如今中学生的.知识需求。校方表示:一方面,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他们所具有的技能相当刻板,对课堂的驾驭和对知识的运用显得都还很生硬。而现今的中小学生已不同于几年前,他们独具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已有许多新的变化。

2、师范生的实习往往会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校方认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管理模式,而这些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们由于对学校、地方缺乏必要的了解,用他们自己认为较民主、科学的方式来参与教学管理,给中学生的潜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全局。

这些结果都表明,存在教育实习呈现当前状态的主观原因乃是教育实习被漠视的主要原因,即师范生对待教育实习的心态和师范生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二、原因分析

即存在于师范生自身方面的一些不足的表现。

中学校方领导们一致认为,师范生所具有的师范技能是师范生

没有意识去培养,这是师范生存在这一系列弊病的根源。

1、知识储备极其欠缺,对知识准确性把握不足。

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教师具有的知识层次远远高于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只有教师有足够的知识,才能从多角度的向学生将一个问题认识的全面、具体;而只有教师对知识掌握足

够深刻,才能给学生透析出问题的本质而将知识转化成为现实的事物。而现今的师范生,他们的知道是储备仅停留在高中层次,这就是说让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去给中学生讲课,这本身就是不太可行的。

2、缺乏处理各种关系的软实力。

如今的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太强,缺少对教师职业的切实体验和责任感,对于师范生,这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大缺陷。许多教育实习的师范生都是本着锻炼能力而来,这也无可厚非,可如果将中学生们作为提供给自己锻炼的实验品,那他们的价值取向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校方和中学生们都不能容许的,这事实上也揭示了师范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

并且,由于实习动机和目的的自我化,同时也会造成实习生表达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难以应对种种突发的教学事件的多种不良综合症,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真切的将自己置身于学校和教师岗位造成的;同时给中学生们的认知造成了较大障碍。

3、师范生实习时间太短。不到一个月时间,还没有熟悉学校情况就得走了。许多实习师范生讲过的课,中学的教师还得再讲一遍;

更有些师范生由于知识性的错误,给整个班级的学生所能带来的误导是长久的。凡此种种,都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很大干扰。

综合以上诸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师范生身上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的就业、从教意识,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崇尚情怀,以致由此产生的人生观的错误取向;二是师范生尚缺乏诸多基本的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科能力的储备和应用。

三、对策

教育实习本身是联系实习生、所属高校、实习学校三者之间的纽带。在

这个过程中,实习生是主角,实习学校是舞台,所属高校是后盾;然而当前的教育实习现状却使这层联系滞化。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所面临的最大窘境就表现在实习学校出于对实习生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质疑,不愿意提供实习生上讲台的机会,这对师范生的实习来说无疑是潜质的束缚。而越少上讲台,就越难培养出优秀的实习生,进而影响到师范生的就业和师范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于是中学就更不愿提供给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师资的培养将陷入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怪圈。

因此,及时应对师范生实习出现的种种弊端,已成为保障师范生就业,为科技进步造就人才的有力举措。

1、首先,师范生自身要树立牢固的从业意识,恪守坚定地从教信念,以正确的人生观对待教师职业;苦练内功,外强素质,为把

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懈努力。

2、师范高校应当秉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宗旨,将学校的命运同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争取为教育型人才市场培养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3、教育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服务的,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级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育型人 ……此处隐藏14376个字……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教育调查报告10

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大规模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特别是我国“十一五”时期教育的长足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一组20xx年小考成绩的调查统计表,我随机抽取了一个县城农村班、一个乡镇农村班、一个完小班级的成绩各个分数段对照表

导致出现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社会因素,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盲目扩招后难以就业的成千上万名高校毕业生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质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所抬头;我曾浏览过一篇网络文章:《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尴尬》其间有这样一段描述:文中主人公大学毕业以后,曾几次易工,工作依旧不是那么理想,待遇也不是很好,大概是1500—20xx元不等。在回家过年后去拜年时,与舅舅、表妹一对比,才知自己的处境的尴尬。因为,初中毕业的舅舅,现在是一名泥水匠师傅,常年奔走于城镇的大街小巷,月收入近5000元;而与自己一起长大的表妹,由于初中毕业时成绩不理想而只是选择了一所不知名的技校,但是,现在是一家企业某部门的一名业务主管,月收入也3000元左右,看她那个打扮,在看看自己……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一部分农村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与之又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脑体倒挂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

家庭因素,还有就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又加上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内地经济收入根本无法和他们相比较,初中毕业或初中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的不少,许多家庭,往往是双双外出,留下年迈的上一代和年幼的下一代在家,甚至有不少家庭拖儿带女举家南下。

曾有一次,一个学生因自己的好动,把另一个学生摔了一跤而导致骨折住院,我与这个学生聊天时,他说:老师,你看我平日整天嘻嘻哈哈、上窜下跳,可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多次忍不住哭了,是因为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特别是我读四年级时,因爷爷过世,我和姐姐被父母狠心的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寄宿就读,现在已经是初三的学生,提及几年前的事情还用“狠心“一词。可见,这个学生对父母的做法无法释怀。这个学生把对父母的不满利用平时的好动当成一种发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自我弥补。我听了也倍感心酸,只能如此安慰学生,父母的做法也有他们的苦衷,不是狠心丢下你们不管,而是采用另一种方式爱你们,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以后的生活不像他们那样奔波,不是吗?我不知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们听到如此故事时,又有何感受?

记得又一次家访,与家长沟通时,无意间谈及收入问题,我说我的收入不足20xx元时,看那家长的神情是乎他的孩子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教育。因为,他一个初中生尚且有3000—4000元,远远的超过了我这个大学生。

前段时间,我与一个十几年未见面的小学同学聊天:他也曾在教育界工作了十几年,现在在深圳打工,收入不错,但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毅然返乡。可是,能作出如此抉择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啊!

我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校500名学生,60%属于留守儿童。数字如此之大,而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游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已经或正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校因素,现在的中国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市中小学人满为患,而农村中小学却门可罗雀,农村学校危房破房较多;农村师资力量较差,好的教师流失较严重,学生也像教师一样流向了城里,因此面临生源枯竭等诸多困难。即使有的农村教学楼盖起来了,教育基础设施改善了,教育是否也因此搞上去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个表象,师资力量没跟上去。“就是盖一座金銮殿,也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这是老百姓的讽刺语。中国农村小学教师力量多是以民办教师为主,山区学校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條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自然就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同时,进入211工程的各大学,为了自己的排名,合并其他大学,每个大学都想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由此引发的就是大学教育开始收费、开始扩招大学生,又开始乱招研究生、博士生。学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可学生的文化素质却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高中和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他们的对象是有钱有势者,而非无钱无势的农村学生。教育的高收费已经严重阻止了底层人民通过“教育”改变其子女命运的希望,堵塞了社会正常的人才流动渠道,这样就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穷人的孩子很难有出头之日。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真理。教育就是力量,也同样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因为先进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新的知识,更有新的头脑和胸怀,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他的发展之路就更加宽广;先进的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数字去证明,它是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的。

纵观当今中国,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不需要那么多的高知识分子,而更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文化,又有一定技术的劳动人才,高中生(包括职业教育)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建设上,而不是大学教育上。

《教育调查报告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